产业发展现状
1. 装机规模快速增长:
2024年,中国新型储能建设已实现跨越式发展。截至2024年底,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7376万千瓦/1.68亿千瓦时,装机规模较2023年底增长130%。
新型储能单站规模不断扩大,电化学储能的“大型化”发展趋势愈加明显。百兆瓦级以上的大型储能电站装机占比达到65%,同比提升14%。
2. 调度利用水平提升:
我国新型储能调度利用水平持续提升,有效促进了新能源消纳,发挥出顶峰保供、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作用。
电化学储能利用率显著提升,年均运行小时、利用小时及充放电次数均大幅提高。
3. 技术创新不断涌现:
300兆瓦等级压缩空气储能、100兆瓦等级液流电池储能、十兆瓦级飞轮储能项目陆续并网运行。
重力储能、液态空气储能、超级电容器储能等新技术持续推动落地。
4. 应用场景多元化:
电源侧、电网侧和工商业储能发展迅猛。
电化学储能、机械储能以及台区配储、微电网配储等新技术、新应用层出不穷,构网型技术迭代应用加速。
政策环境
1. 国家级政策支持:
2025年,政府工作报告第二次提及“新型储能”,将其列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。
2024年以来,我国累计发布储能相关政策700余项,涵盖发展规划、电价改革、示范应用等各个方向,加快推进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2. 市场机制建设:
《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》《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等相继出台,推动新型储能市场化运营程度提高。
加快完善新型储能市场机制,推动各类储能参与市场交易,允许储能设施以独立主体、与新能源组合、虚拟电厂等多种形式参与电力市场。
3. 差异化政策引导:
以保供应为主要应用场景的储能,应参照火电、核电等其他调节电源,在电能量、辅助服务市场外给予一定的容量补偿。
以促消纳为主要应用场景的储能,主要通过现货市场的峰谷价差、辅助服务市场获得收益。
展望未来
1.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:
预计2025年全球储能市场将展现出极为强劲的扩张势头,新增装机容量预计达到221吉瓦时,同比增长36%。
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将从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,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。
2. 技术创新推动发展:
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,新型储能技术的成本将逐渐降低,性能将不断提升。
储能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,如智能家居、微电网、电动汽车等。
3.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:
各国政府将继续出台更多支持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,为储能市场的蓬勃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。
政策支持将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建设和完善,推动储能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钜成云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