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S
INFORMATION

新闻资讯

联系我们

电话:021-58170595
地址:上海市松江区新桥镇莘砖公路668号

所在位置: 首页 > > 新闻资讯

液流电池在商业化方面取得的成果

2025-08-07

液流电池作为一种具有高安全性、长寿命和可扩展性优势的长时储能技术,近年来在商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,尤其在全钒液流电池领域成果突出。以下是其商业化成果的详细梳理:


一、全球商业化项目落地加速

1. 中国:规模化示范项目引领发展

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(2022年投运):

全球最大规模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电站,一期装机100MW/400MWh,二期规划200MW/800MWh。

项目通过参与电网调峰,验证了液流电池在大规模、长时储能场景中的经济性和可靠性,为行业树立标杆。

张北液流电池储能项目(2023年并网):

装机容量200MW/800MWh,采用新一代高功率密度电堆,系统效率提升至75%以上,成本较早期项目下降20%。

湖北荆门液流电池产业园:

大连融科、武汉南瑞等企业联合建设,形成从电堆生产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,年产能达1GW。

2. 国际市场:多国启动示范项目

日本:住友电工在北海道建设5MW/10MWh液流电池项目,用于稳定可再生能源供电,并探索与氢能耦合的储能模式。

美国:Invinity Energy Systems在英国和加拿大部署多个液流电池项目,其中英国项目与光伏电站配套,实现24小时连续供电。

澳大利亚:Redflow公司推出锌溴液流电池,用于户用和工商业储能,已安装超5000套系统。


二、技术突破推动成本下降

1. 电堆性能提升

通过优化流道设计、膜材料改进(如非氟离子交换膜),电堆功率密度从早期的0.5kW/m²提升至1.5kW/m²以上,系统成本降低30%-40%。

案例:大连融科蕞新一代电堆能量效率达85%,循环寿命超20000次,单瓦时成本降至0.3元以下。

2. 电解液成本优化

钒电解液占液流电池成本的40%-50%,通过回收技术(如溶剂萃取法)和规模化生产,电解液成本较2015年下降50%以上。

模式创新:部分企业推出“电解液租赁”模式,用户无需一次性购买电解液,进一步降低初始投资门槛。

3. 系统集成效率提高

采用智能温控、模块化设计等技术,系统整体效率从65%提升至70%-75%,缩短投资回收周期至8-10年(以中国峰谷电价差0.6元/kWh计算)。


三、政策与市场机制支持

1. 中国政策红利释放

强制配储政策:多地要求新能源项目按10%-20%比例配套储能,液流电池因安全性高成为优先选择。

补贴与税收优惠:对液流电池项目给予初始投资补贴(如辽宁补贴15%)或电价加成,降低运营成本。

电力市场参与:明确液流电池可参与调峰、调频辅助服务,通过价格信号引导项目落地。

2. 国际市场机制完善

欧盟:将液流电池纳入“绿色协议”重点支持技术,提供低息贷款和研发资助。

美国:通过《通胀削减法案》(IRA),对液流电池项目给予30%投资税收抵免(ITC),并延长至10年。


四、产业链生态逐步完善

1. 上游资源保障

中国钒资源储量占全球40%以上,攀钢集团、承德钒钛等企业扩产钒电解液产能,保障供应链稳定。

回收体系:大连融科等企业建立电解液回收网络,回收率超95%,形成闭环经济。

2. 中游制造能力提升

国内已形成以大连融科、武汉南瑞、上海电气为代表的电堆和系统集成企业集群,2023年全行业产能突破5GW。

标准化推进:发布《全钒液流电池通用技术条件》等国家标准,规范产品质量和安全要求。

3. 下游应用场景拓展

源网侧:与风电、光伏配套,解决弃风弃光问题,提升电网稳定性。

用户侧:在工商业园区部署液流电池,结合峰谷电价差实现套利,同时提供备用电源。

新兴领域:与氢能耦合,通过电解水制氢+液流电池储能,实现多能互补。


五、挑战与未来方向

1. 当前挑战

初始投资成本高:液流电池度电成本(LCOS)仍高于锂离子电池,需进一步降本。

能量密度较低:体积能量密度仅为锂电的1/5,限制了在户用和移动场景的应用。

市场认知度不足:部分投资者对液流电池技术成熟度存在疑虑,需加强示范项目推广。

2. 未来趋势

技术迭代:开发铁铬、锌铁等低成本液流电池体系,降低对钒资源的依赖。

规模化生产:通过吉瓦级工厂建设,推动系统成本降至0.2元/kWh以下。

国际合作:加强与欧美企业在技术标准、市场准入方面的合作,拓展全球市场。


结语

液流电池商业化已从“技术验证”进入“规模化应用”阶段,中国凭借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持成为全球蕞大市场。随着成本下降和产业链完善,液流电池有望在4小时以上长时储能领域占据主导地位,为能源转型提供关键支撑。


钜成云创信息技术(集团)有限公司